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新社區大南里番社嶺橋上游護岸整治工程 防洪治理也兼顧生態保護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新社區大南里番社嶺橋上游護岸整治工程 防洪治理也兼顧生態保護

新社區食水嵙溪番社嶺橋段通洪斷面不足,每逢大雨水患不斷,更導致既有護岸損毀,本局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申請經費補助辦理「新社區大南里番社嶺橋上游護岸整治工程」,改善自番社嶺橋至白魚橋河段約93 公尺範圍的通洪瓶頸。

食水嵙溪上游生態良好,物種豐富,更為二級保育類動物-臺灣白魚之棲地範圍,故防洪減災及生態保育並重,為本案之重點。本案之設計採天然石材施作砌石護岸,並用預鑄混凝土塊作為護岸基礎。為維持良好之棲地樣貌,預鑄基礎塊埋設魚穴提供水生動物躲藏,河床佈設石滬及丁壩工,石滬內種植之挺水性植物提供動物棲息繁衍,丁壩工可折射兩側水流至河道中心,使河道中心逐漸自然刷深、兩側逐漸自然淤積,逐漸演變為深潭淺灘、緩流急流並存的近自然樣貌,有助於提昇生物多樣性。設計水深控制於30 公分以上,有利於減少臺灣白魚被小白鷺等鳥類捕食的機率。

本案工程開工前,先向保育機關申請「臺灣白魚移置計畫」,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曾晴賢教授團隊辦理白魚移置工作,將工區範圍所有魚類進行捕撈,其中臺灣白魚共捕獲255 尾移置異地畜養,其餘原生種魚類則於工區外回放。工程施工階段,均隨時注意移排水路,避免混濁土砂污染下游河道,並在工區上游佈設攔阻網,阻止其他臺灣白魚闖入工區範圍。俟工程完工及水草復育完成後,於105 9 20 日辦理「臺灣白魚回娘家-認識食水嵙溪」活動,邀請鄰近國小學童及里民將移置之臺灣白魚放流回溪,回溪之白魚仍維持255尾,一尾都不少。

自工程完工後,本局再委託清華大學持續於當地進行三年生態調查,經過106 年至108 年的逐月數量調查結果,白魚數量維持穩定,且春季有大量幼魚產出,顯示白魚已成功於此處繁衍,而環境已逐漸復原至適合臺灣白魚棲息之樣貌。

為了減輕固床工造成縱向生態廊道阻隔的問題,水利局及清華大學更在1089 月於番社嶺橋下游既有的固床工設置一組虹吸式管狀魚道,其原理是利用虹吸效應使水管中充滿溪水,並利用一系列加裝在主水管內口徑較小的減速器,讓管內溪水流速減至可以讓洄游魚類得以上溯的最適流速,使生物得以上溯至河川上游。它具備幾項特色:不需要越流、價格低廉、製作容易、運送方便、安裝方便,對於台灣澇旱分明的氣候條件造成的荒溪型河川而言,有助於在旱季時因攔河堰及固床工等設施在無越流狀況下繼續提供溪流生物廊道的暢通。109 5 27 日本局在番社嶺橋旁大源宮再舉行一場生態教學活動,介紹虹吸式管狀魚道的設計,也提供模型或影片,分享管狀魚道之技術,使參加的學員後續易於施作與維護。

本工程是全國第一件施工前將工區生物移置畜養,並於完工後原地回放之特殊案例,完工後的生態調查結果亦顯示該河段復原良好,可作為後續類似案例之重要參考。而新型態的管狀魚道設計,更值得後續加以推廣宣傳,有效改善國內野溪構造物造成縱向生態廊道阻隔的問題。

施工前斷面束縮,護岸損毀 施工後斷面拓寬,已未再淹水
施工前斷面束縮,護岸損毀 施工後斷面拓寬
完工後持續辦理生態調查 完工後持續辦理生態調查
完工後持續辦理生態調查 完工後持續辦理生態調查
完工後,水下拍攝台灣白魚 完工後紅冠水雞覓食
完工後,水下拍攝台灣白魚 完工後紅冠水雞覓食
食水嵙溪番嶺橋下游固床工管狀魚道 109年5月27日生態教學
食水嵙溪番嶺橋下游固床工管狀魚道 109年5月27日生態教學
109年5月27日生態教學  
109年5月27日生態教學  

範圍及位置:新社區大南里,食水嵙溪番社嶺橋至白魚橋段

效益:

1.改善當地排水問題,達到防災治洪功效。

2.營造適宜台灣白魚棲息之環境。

3.提供生態教育場地。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水利發展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5-02
  • 發布日期: 2020-06-29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水利局
  • 點閱次數: 387